Open Access 期刊真的只是斂財而沒有學術水準嗎?

14/08/2019

    從事學術"工作"到現在也近4年了(從碩士班算起),雖然我還是個博士生,但在這個學術環境逼著我們要鍛鍊學術期刊發表的能力。尤其是在台灣的博士班,往往畢業的門檻都要有1-2篇的國際期刊發表,其次是教授的升等、拿計畫的壓力也重重地落在博士生身上。就我個人而言,既然要走這一行了,且又不是到國外鍍金,在這個社會中感覺起步就晚人家一節,因此只能用發表期刊的能力免強追上國外回來的博士;其次是我也沒有很排斥撰寫學術期刊,反而認為它是個挑戰。因此在這幾年的磨練中,我陸續地將碩士班的論文、資料,以及博士論文較小的部分 (有點像前置性試驗),以及與其他學者合作,好不容易有了一些小小成果。

    但是在有些小成果的同時,辛苦撰寫的文章發表在有爭議的期刊時,別人的眼光便會認為你的努力較沒什麼價值。在我寫的文章中 (我本人是第一作者),有五篇文章落在所謂的Open Access 期刊,分別是《PLOS ONE》、《Sustainibility》以及《Taiwania》。也就是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的概念。許多地報導以及我認為這是一個趨勢,畢竟讀者(例如一般大眾或學生)往往是弱勢,比較沒有經費去購買期刊,獲得觀看版權。因此OA的方式是向投稿者收取刊登費,而投稿者往往是科學家、專家或政府單位等,相對在經濟階層較為優勢。但前陣子被某老師OA影射是一個花錢就可以刊登,且科學家不可以跟錢扯上關係。但其實,傳統的期刊雖然有些不跟作者收費,但跟讀者(尤其是學術機構),收取大量的版權費;甚至有些跟作者與讀者同時收費。像是2017年台大訂購了Elsevier ScienceDirect資料庫就高達7000萬台幣,因此引發許多國內的學校開始了退訂潮。因此學術發表完全能不談到錢嗎?我想不可能,只是跟誰收錢而已,因為它本來就是一門產業,出版社也需要養家糊口。

    那麼OA除了與作者收錢外,有什麼好處呢?事實上這真的是個趨勢,從多個大期刊都在發行OA的模式來看 (例如PLoS、Nature系列等),在未來將會是主流。因為它的審查快速,能見度高,又加上讀者免費下載,因此你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加快速地被傳播。可以詳見蔡依橙老師的文章《PLOS ONE 真的惡名昭彰嗎?並非如此》。然而,這樣的模式確實也幫掠奪性期刊產業打開了一大扇門,然而如何辨別是掠奪性期刊,請詳見《「掠奪型期刊」期刊實際案例破解-3-圖書篇》。基本上我投稿的2篇文章在《 PLoS ONE》 已經是大品牌、老字號的期刊,因此沒什麼問題,且在生態領域有一定的權威性;Taiwania是台灣本土的生物學期刊,也是老字號,近年因為前輩們的努力剛收錄於Science Citation Index,也沒什麼爭議。主要我目前的文章中被大家較為異議的是《Sustainibility》這本期刊,我將博士論文的先導性研究 (Pilot study),及一個小個案研究 (Case study) 投稿在這本期刊上。

    這本期刊是MDPI旗下的刊物,和大多數OA的期刊一樣,是要和作者收取文章處理費 (APC)。其爭議點是什麼呢?大多數沒有投稿過此期刊人會認為這本期刊"太好中"或是缺乏嚴格的同儕審查。但我認為最大的爭議以及它被黑的原因是,它的創辦人是中國人,且過去是學術騙子被起底,以及曾被列入Jeffrey Beall的掠奪性期刊列表中(但現在已移除)。從太好刊登的方面來看,以我已擔任幾個期刊審查者的經驗,及投稿的經驗來看,它也沒那麼好中,甚至我也有作品曾被拒過。而為它標榜著快速審查(期刊較有優勢),因此往往在修改文章以及回覆審查期間,都得放下手邊工作,花上幾個夜晚的時間來回覆及修改其他同儕的意見。因此你說審查不嚴格嗎?倒也未必。我目前兩篇均遇到3個以上的審查,給的意見都是好幾項必須逐條回覆修改(如果要看回覆意見是否嚴謹,我也可以提供我受審查的意見)。雖然有些審查者很混,但有些還是相當專業,我想這不論在哪個期刊上都會遇到的。如果因為以上因素,沒有自己親身經歷,而否定了其他人的努力,只因為是成果被刊登在這個期刊上,我認為是很不道德的。

  我相信創辦人有問題,期刊本身的運作模式可能也有些問題,但是文章或研究的好壞不應該看中於期刊或是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像我於去年12月刊登的文章,不到短短幾個月就被引用了3次,以我們這個領域來說一個個案研究能有此成果算是不錯的,可見文章的好壞與期刊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或者是說,我認為我的文章就剛好適合在這個期刊上,如果我的成果可以發表在《Nature》上,誰會不想呢?就是有一些小成果或個案研究,不發表可惜,所以才找合適的期刊投稿,剛好有老師推薦了這個期刊。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不是在幫這個期刊辯駁什麼,而我辯駁的是當別人辛苦的成果,因為你自己的偏見或眼紅別人的產出,而全盤否定,使用地圖砲攻擊別人。那我想請問你,你自己的系主任、老師或是合作好友沒有人發表成果在這上面嗎?你也因此認為他們在出賣科學家靈魂嗎?我認為學術上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造假、違反學術倫理,發表多不多,好不好,發表在哪裡,用不著別人批評。


延伸閱讀: 《何謂「開放取用」(Open Access)?》,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 2017 Chia-Hsuan Hsu.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node Cookies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
We use cookies to enable the proper functioning and security of our website, and to offer you the best possible user experience.

Advanced settings

您可以在此自訂您的 cookie 偏好。啟用或關閉以下這些類別,並儲存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