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罟社區再度登上國際期刊了!
大坑罟社區真是越來越國際化啊,自從前年受到知名期刊《Nature》的報導,去年社區迎來香港、日本的參訪團,今年也將再次接待日本來的教授蒞臨指教啊!
這次發表在歐盟海岸及海洋聯盟的官方刊物《Journal of Coastal Conservation 》,也就是整整審了一年半的那篇論文,終於見光啦!感謝共同作者們的貢獻,方偉達副院長、邱宏凱總幹事、江奇儒探測員、共同通訊作者黃宗舜理事長!
蘇澳的大坑罟社區自2021年開始成立社區公民科學計畫,已經每個月自主調查兩年多至今,因為其方法非常統一且科學化,已經可以從長期的監測中瞭解一些生態資訊,以及對社區發展有所貢獻。
這篇分析的主角是臺灣沙灘上常見的中華沙蟹,雖然常見,但在過去文獻中對於這個物種的認識非常少。
有鑑於此,在2022年我們整理了一年的調查資料,發現這種沙灘上的掠食者雌蟹大於雄蟹、沒有性偏比,且一年有兩次幼蟹的補充期,分別是春季(4月)及夏季(8-9月)。這與許多海洋型陸蟹是不太一樣的,許多是雄蟹顯著較大,補充期(幼蟹)不詳或是一年一個高峰。
再來,我們利用離調查地點附近的蘇澳觀測站的天氣數據與沙蟹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沙蟹出沒的數量與氣溫成正相關,但與相對濕度成負相關。顯示這些沙蟹偏好高溫且乾燥的天氣,這與一直以來的觀察非常符合啊!
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利用這些結果來幫助社區呢?
事實上沙蟹被許多研究作為環境指標物種,因為他們是沙灘上的重要掠食者,一個沙灘的沙蟹數量多,代表他們的食物充足、沙灘生態系相對穩定。
根據過去的人研究顯示,沙蟹不太怕人多、沙灘垃圾,但最怕的是交通工具行駛在沙灘上。
大坑罟社區近年來正在積極發展環境教育及社區文化的復興,因此如何把過去社區的生態環境逐漸恢復到他們社區的原始狀態,是許多人的目標。當然,沙蟹也是一個重要的生命記憶(Hsu, et al., under review)。
我們瞭解了大坑罟沙蟹多出現在乾燥炎熱的夏天,濕冷冬天非常少。所以 我們建議未來可以發展社區的管理措施「夏季還沙於蟹,冬季人蟹共用」;也就是夏季儘量不要開車進沙灘,但在冬季由於大坑罟是重要的捕鰻苗地區,因此可以冬季開放。
另外,我們也建議在沙灘上靠近中華沙蟹的棲地,以當地的天然植物建造類似「路障」的構造,讓沙灘上的車不要輕易影響到沙蟹,也可以增加沙灘的固沙。
謝謝當初我在文化教書的學生,與我們一起在社區做這些事啊(右下圖)。真的很懷念當初與大家一起相處的時光啊!
好的社區公民科學,不但可以守護環境,還可以增進我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以及找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方式!
—————————————————————————————————————————————
這個研究要感謝我過去的任職單位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TAMEE的支持,讓我在教學之餘還可以進行學術研究。感謝城鄉潮間帶、伊頓飛瑞慕品公司的支持與贊助。感謝宜蘭縣政府、羅東林管處的指導。感謝助理Chin Ti的空拍支援及Go Vi Siin的調查協助。感謝社區夥伴Ci-Jen YU、陳日方里長、林光明老師、黃逸樹老師,以及其它社區大家的照顧與支持!最後感謝我們的摯友,郭兆偉學長大力協助我們管理整個計畫。只可惜沒辦法和您分享這個成果,希望您在另一個世界也享受著您最愛的海洋R.I.P。